托洛茨基的悲剧不仅是他本人的悲剧,也是整个共产主义理想的悲剧。不知道是不是不幸,很有可能不会再有像共产主义那样的理论了,也不会有人愿意再为一个宏大理论发起一场革命了。

托洛茨基其人其事

托洛茨基,犹太人,家庭富裕,1906年第一次苏维埃革命失败,被沙皇流放。他从流放地逃走的路上在护照上填上了「托洛茨基」这个名字(这是一个牢房看守的名字)。之后他遇到列宁,加入《真理报》编辑。后来却与列宁决裂,加入孟什维克——直到十月革命前夕,他转变立场,加入布尔什维克。十月革命之后,组建红军抗击国外军事干涉。

这几乎是《武装的先知》的全部内容1。其实本书还花了很多篇幅探索托洛茨基思想源流,力图阐述他的思想。

有个苏联笑话是这样的:斯大林开大会,「列宁说,1+3=4,托洛茨基却说,3+1=4,所以托洛茨基是人渣,是混蛋,是叛徒!」我个人的感觉是,不同的革命者(比如列宁和托洛茨基)提出的理论,基本就是1+3=4和3+1=4这样的区别。比如说,「这场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还是无产阶级革命」,「这场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但是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我根本不认为这些问题是重要的——或者说,它属于历史学家或者社会学家的范畴,而不是一个革命者需要思考的事情。但是从本书来看,这种争论贯穿了托洛茨基的大半生——也贯穿了其他革命者的大半生。

这大概就是代沟了,往昔神圣的话语到今天已经没有威力了,更多变成一个口号2

历史

抛开别的不说,看这本书可以学到很多知识性的东西。比如说十月革命其实不是推翻沙皇的统治——因为沙皇在二月革命的时候就已经被推翻了。十月革命其实是革克伦斯基政府的命。不过整个革命的过程其实沉闷无聊。可能很多人都觉得革命就是刀光剑影你死我活的战斗(起码我是这样想的,估计姜文也是)。但是写到这本书的十月革命,就是不断的会议、罢工、抗议,直到最后。说起来你也许不相信,革命成功之后第一个危机不是军事危机,而是酗酒。

甚至在十月革命成功之后,克伦斯基也没能力组织有力的反击——布尔什维克政府也没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保卫自己。克伦斯基只有一支哥萨克部队,革命政府只有几支赤卫队。

在这一瞬间,一个大国的命运,当然也是世界的命运竟取决于两支垂头丧气的小部队进行的遭遇战。

非常戏剧性。

可能因为作者不是专治军事史,所以内战的章节非常简略。「红军之父」托洛茨基几乎就是变魔术一样从厌战颓唐的俄罗斯人民中间拉出了百万红军,而且他的胜利和失败,仿佛不是通过军事部署得到的,而是通过动员/演讲就能得到。

列宁、斯大林和历史的如果

基本上,谈托洛茨基是无法不谈列宁和斯大林的3

即使在本书,才华横溢的托洛茨基背后,你也总能看到那个更为耀眼的明星:列宁。列宁赏识托洛茨基,认同他的才能,在托洛茨基与他决裂的时候,依然多次伸手寻求和解。是列宁把布尔什维克党组织在一起的。列宁真正可以说刚毅弘重百折不挠。某种意义上,列宁将马列政党塑造成今天的样子。

还有斯大林。差不多到1914年,约瑟夫·朱加施维里差不多还是无名小卒(甚至根据本书最后两章的某张插图,十月革命纪念章20个人里面都没有斯大林)。然而斯大林,却在列宁死后短短几年,独揽大权,驱逐了托洛茨基。如果想想列宁还在遗嘱里面点名反对他当总书记。那么不得不说,这个人有两把刷子。

无论斯大林时代有没有像想象那么不堪,大清洗依然让共产主义理想变成了尴尬的存在:我们的革命,到底是为了一个崇高的世界?还是只是为了权力?

天真一点的想法是托洛茨基而不是斯大林成为苏共的总书记(这真的天真得可以)。稍为务实一点的想法是列宁多活一段时间。

但我想,如果当初托洛茨基没有跟列宁决裂,是不是不会分裂成孟什维克和布尔什维克?又或者他没有回到布尔什维克的阵营,孟什维克阵营会不会能跟布尔什维克分庭抗礼,避免最后的悲剧——权力集中于斯大林?只是,每逢想这些,结论往往只是无可奈何的「历史没有如果」。很是无趣。

脚注

  1. 很好奇「先知三部曲」为什么都挤在一个豆瓣条目,难道都是一个 ISBN 号? 

  2. 话说回来,还是口号好,不然托派帽子我可顶不住。 

  3. 或者谈列宁的时候,可以不谈托洛茨基和斯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