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最近一段时间,诺贝尔哥郭英森几年前在《非你莫属》的一段节目被挖出来了,因为他在里面提到了引力波——今年春节我们终于找到了引力波,这个在几十年前被爱因斯坦预言的物理现象。关于这件事情的讨论在知乎、朋友圈和微博都火了一把。

老实说我没看过诺贝尔哥这个视频——我已经很懒看视频了。从知乎的地方看到的片段我知道他是一个“民科”。我当年在大学网络中心当助教的时候,也收到过类似的来信。里面的内容,真的是槽点太多不知从何吐起。

当然,用我高中同学华哥的话来说:“你说他是民科,他就是民科,那我说你得了艾滋都可以啦!”为什么同样学历不高的拉马努金、陈景润、华罗庚不是民科,诺贝尔哥就是民科呢?

其实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民科,最重要的一点并不是学历(虽然确实,在今天这个时代,学业专业化程度已经很高了,没有专业训练几乎不可能做出重要成就)。我认为,要认为一个人不是民科,最重要的是看他讨论的是不是科学。所以我其实是在为大家推荐一本书《这才是心理学》。

这本书是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 第9版的翻译。有意思的是,其实这本书已经被引进不止一次,它第一次被引进的时候,中文名叫《与“众”不同的心理学》,到引进第8版的时候,中文译名变成了《对“伪心理学”说不》。说来惭愧,我其实是读过《对“伪心理学”说不》,所以在读这本《这才是心理学》的时候,时不时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是终究还是没有想起,大概当年读书的时候不甚认真。

虽然这本书的标题是心理学,但是里面讨论的范围并不仅限于心理学。如果按内容来分的话,这本书可以大致分为5个部分,其中第二部分,就是第2章和第3章,是专门讨论“什么是科学”这个问题的。

尽管“五四”开始,赛先生就已经走入了中国人的视野,但是必须承认,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包括我,其实并不能为科学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那么这本书是根据“可证伪性标准”来界定一个理论是不是一个科学理论。这是卡尔 波普尔提出的一项标准。这个标准是说,一个科学理论是可以证伪的,才可能是科学理论。可能在常识上会令人困惑:如果一个理论是科学的,那为什么它还会可能被证伪呢?这其实涉及到一个问题:什么是一个理论?

这本书里面就提到了,“理论”这个词在科学领域和在日常生活中是不一样。我们日常生活中,理论可能就是指“一项未经证实的假设,一个纯粹的猜想或直觉”,但是在科学领域中,“理论”是指“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它们能对一组数据做出解释,并对未来实验的结果做出预测”。也就是说,当我们在说一个理论的时候,我们并不会说一个理论就是对的,而是说,它可以用来做一些实验,这些实验的结果才能证明理论的对错。

我们绕回来,在这本书的第八章,它还介绍了科学的两个原则:关联性原则和聚合性证据。关联性原则就是说,你的理论,是要和别的理论以及实验结果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新的理论,既要解释旧的实验结果(和旧理论保持一致)又要预测新的实验结果(就是说,解释旧理论无法解释的实验结果)。聚合性证据就是说,我们通常是通过多个实验的结果结合在一起来证明一个理论的正确性的——支持这个理论的实验越多,这个理论的强度越高。

回过头来看拉马努金,为什么他并不是一个民科呢?首先我们来看拉马努金是怎样认识哈代的呢?他写了封信給哈代,讨论了数学问题,然后哈代发现,这个人,有天赋,把他带到了英国,成就了一个天才。

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注意到两点,拉马努金写信給哈代——他能看懂哈代写的东西;哈代也看懂了拉马努金东西,并且知道他是对的。数学在证伪上比心理学的证伪容易一些,毕竟数学是建立在自洽的公理系统上面一系列推理。当然每年写信給各个高校说自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的人也有很多啊,甚至他们当中有些还提出了自己的一套公理系统,为什么这些人也是民科呢?关键就在于,他们做的那一套东西,是脱离整个数学体系的,就是跟已有的数学理论是脱节了。他们看不懂当代数学的成果,写出来的东西别人也看不懂,所以我们说一句民科,其实不太过分。

总结而言,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民科,最终的标准是看他做出来的东西是否符合科学的规范。尽管在当今这个时候,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术训练,是很难成为一个科学家的,但是我们如果有精力的话,也应该慎重。毕竟看成果说话才是最科学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