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书单
其实没有多少书是值得读的。理科不用读经典,读专业书需要先接受训练,否则读了也是白读。文科的经典到底是否还值得读,这个大问题存而不论。怎样读和怎样看待这些文科经典,也是一个问题。比如说你读《君主论》,问题本来不大,但是还以为现代政治学还是《君主论》那一套,就未免见笑方家了。
畅销书大多数是把少数道理翻来覆去地讲。外国人写得畅销书会比中国人写的好,因为外国人的逻辑以及写作训练更到位,虽然大家都只有几条道理可以讲,外国人好歹逻辑会通顺一点,何况经历翻译这一道筛子,水平实在低劣的作品都被过滤掉了。但是畅销书还是不值得读——至少不值得花大力气读。畅销书如同垃圾食品,不同的是垃圾食品的问题在于营养失衡,并且热量高,而畅销书信息含量低,相同的是,它们都是标准工业化的产品,当然畅销书的工业化不如麦当劳。
此外我还觉得其实读书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我还是很乐意写一下年度书单,毕竟这能用最低的创作水准满足我的创作欲望。真是省钱实惠的穷人心灵大保健。
《科学革命的结构》
毫无疑问,这是我2017年读过最好的书。无论是书本身的水平,还是对我的影响。可以说,它带给我一种看待历史发展的“量子史观”(这是我生造的名词),就是说历史发展不是连续的,而是一种跃升式的变化。一旦这种跃升完成,我们对过去事实的看法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这当然不是一种完美的观点,但是它时刻提醒我,要在历史面前保持谦卑:无论我们如何清醒,我们对历史的看法都受限于我们这个时代。
另外就是我基本上放弃了“以史为鉴”这种手段了。我开始认为历史是当下对史料的复述,它反映的是当下。当宋神宗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时候,他是有道理的。他处于一个儒家学说于社会紧密结合的时代,面对一部集结大量文化精英编撰的史书(注意到“史”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性),他这样说当然无可厚非。到了现在就没有什么道理了,世界变得太复杂了,几乎任何从历史中寻找相似性以图预言未来的学说都是胡说八道。所以,我赞同《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的发展观点,如果历史的发展不是连续的,那么“以史为鉴”其实没有太大的意义。
《数学与人类思维》
这本书超越了《费马大定理》成为我心目中最佳的数学科普书。虽然结构略显松散,但是因为作者的功力,这本书给出了20世纪数学最好的科普图像。这本书对拓展非数学专业博士的相关人士的视野很有帮助。
我曾经计划写一篇关于本书的长篇书评(以赚取某知识经济产品的稿费),但是因为跳槽的事情搁置了。
《罗马帝国的陨落》
严格来说是西罗马帝国的陨落,集中笔墨描述了四世纪末到五世纪末的罗马历史。西罗马的覆亡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本书有学术著作的特点:论证了为什么别人不行(比如吉本的说法就很不靠谱),为什么我的说法可以(新的文献,新的考古证据),以及我的论点是什么。
很难看到如此流畅的历史著作,尤其难得的是,作者有卓越的幽默感——不是那种油腻中年开黄腔的幽默感,是真正的幽默感。
《沙之书》
我读大学的时候只有《恶棍列传》可以读得进去,现在反而能耐心读博尔赫斯的作品了。读完这本《沙之书》,我发现了博尔赫斯和司马迁一种奇妙的对称。博尔赫斯用强调自己“闻说者”的身份(我从某地的某人听来某事,这件事是著名的某某告诉某人的),模糊虚幻与真实的界限,在虚构中塑造真实。而司马迁隐去了这个身份,在这个隐藏背后,我们看到另外一种真实:虽然《史记》记述的事情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是司马迁是真的听到过这件事的叙述,看到过关于这件事的记载。这一个发现给了我很大的满足感。
另外《沙之书》里面还有一篇《事犹未了》,居然是一篇克苏鲁风格的小说(但是还是充满了博尔赫斯的书袋!),专门纪念 Lovecraft 的。这也是一重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