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店招牌菜》

早就过时的一本悬疑小说集,我只看了两篇,第一篇悬疑气氛塑造得可以,即使你看到一半就知道结局,也算是一篇及格的悬疑小说。第二篇就没有那么高的水准了。虽然结局有一个小反转。总体来说,不读也罢。

《用数学的语言看世界》

优点在于『广度』——科普的内容涉及微积分、群论、微分几何还有基于数论的密码学,虽然大部分都很浅(其实不然,最后方程的可解性部分是相当专业的),但是因为『广度』够了,整本书的系统性相当强。

《离散数学及其应用》

我现在想不明白为什么要把这么多难以联系在一起的内容放在一起,凑成所谓的离散数学的,把逻辑、图论、数论分开其实挺好的。

这就是本书给我的印象:驳杂不精,几个大模块之间没有可见的关系。里面的信息密度太低了,理论上可以压缩三分之二篇幅。但它有一个优点:示例多,而且示例选择很有心。建议软件开发人员有空可以读一下,有利于刷 leetcode。

《老妇还乡》

可能是近期在微信读书读到最惊喜的一本书——当然可能是我孤陋寡闻,我到现在才第一次听说迪伦马特。本书收录他五个剧作:《罗慕路斯大帝》、《天使来到巴比伦》、《老妇还乡》、《物理学家》和《流星》。

我比较喜欢《罗慕路斯大帝》和《老妇还乡》。《老妇还乡》的讨论已经很多,这是一个关于复仇、正义、爱和自私的剧本。我并不打算在这里展开讨论。相比之下《罗慕路斯大帝》讨论的空间更多。

《罗慕路斯大帝》是一个历史剧,取材于西罗马帝国灭亡——罗慕路斯就是西罗马帝国的亡国之君,但西罗马的灭亡在这里只是背景而已,作者想探讨的无疑是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罗慕路斯在这里是一个幽默睿智的人物——明白罗马命运无可挽回的他把心血倾注在养鸡事业上,他的作为我认为可以概括为:通过毁灭罗马来成就罗马。

《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

尝试读了导论,还是读不下去,专业的政治学/哲学书籍还是不用读了。

《朱子读书法》

很久以前读钱穆的《阳明学述要》的时候我就明白,儒学有一套完整的文化生态,如果你要了解儒家的学说,你要了解这套生态(比如说王阳明说『心』,如果你不放在对应的背景去看,你根本不知道『心』是什么意思)。同理,这本《朱子读书法》也是在儒家生态下的产物,它在传统社会里面会很有意义。

但是,新中国都快建立70周年了,这套生态早就萎缩得不成气候了。所以对于这本书,除了文献价值我想不到它还有什么价值。世殊事异,又何必乞灵于古人?

《关羽》

本书梳理了『关羽』其人与形象在中国历史的变迁,以及『关羽信仰』的形成。

谈论关羽,无法避开的是他的历史形象和文学形象的差异。关羽在《三国志》中当然是蜀汉重要的将领,但是他的形象收到曹魏正统论影响,知道南宋朱熹提出蜀汉正统论,随着蜀汉本身地位的提高,关羽的历史形象骤然跃升,同时因为南宋面临外部压力,渴望一个强有力的庇护神,这种思想下,关羽在南宋的封号从侯跃升到帝。而晋商团体不但把关羽信仰带到全国,也让关羽的『神职』拓展到财神。最后,《三国志通俗演义》奠定了关羽『义绝』的形象。此外还讨论了关羽与儒释道三教信仰的交集以及作为民间信仰的推广。

本书梳理关羽形象变迁的粗疏演进,作为历史爱好者读物相当有趣。此外它还提供了一种『他者』的视角:日本人不太看重关羽,因为日文引进《三国演义》时,作了删节,重点放在了曹操和诸葛亮上。朝鲜半岛对关羽很纠结——因为关羽崇拜是当年明朝援军带到朝鲜半岛的,明军强行要求朝鲜方面按时拜祭关羽让朝鲜方面非常不爽。

总结来说就是,人的历史形象当然取决于自己所做的事,但是也留下任人评说的大量余地,所以维护一个生生不息的粉圈也是很重要的。

《休息时就要远离工作》

这类型的书籍,无论它宣称自己的方法是多么科学,甚至在每一章里面附录了大量的参考文献,本质上它依然是在讲故事,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就是『因信称义』——如果你相信这一套并付诸行动,很有可能它会给你影响(不一定是好的影响)。我最大的问题在于,我已经不相信这些故事了。

本书最大的帮助在于两点:

  1. 困扰我的问题:厌倦感和疲惫,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2. 通过调节呼吸来会恢复精力(尝试用一个鼻孔吸气另一个鼻孔呼气)——这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方法。